京ICP备2023000331号-28 投诉举报:315 541 185@qq.com
为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办案效率,近年来,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民法院(下称“深汕法院”)深入推进司法辅助事务集约化改革工作,积极探索“体系化、集约化、协同化、科学化”的排期送达新工作模式,为审判效率按下“加速键”,高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。
重塑送达排期流程
诉讼服务提速增效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过去我们‘各自为战’分散送达文书,一旦遇上当事人联系方式缺失等送达难的情况,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处理。现在文书送达工作统一交由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负责,我们只需锚定工作目标,专心协助法官办理好每一个案件。”谈及文书送达工作的变化,深汕法院综合审判庭一名法官助理有感而发。
在深汕法院党组的领导和推动下,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成立。通过选配4名经验丰富的法官助理、书记员,在立案庭法官的业务指导下组成集约排期与送达小组,全面、集中负责全院民商事案件排期和送达工作,同时依托信息化平台和专业机构,实现以电子送达为主,兼顾邮寄送达、公告送达等全方位覆盖的集约化送达模式,并围绕“科学排期+动态调整”的原则,进行灵活高效的庭审排期。
图为相关工作动员会。
据了解,集约送达中心不仅将传统的分散式排期送达转变为集约式排期送达,提高文书送达的效率,而且重塑送达排庭流程,把起诉状副本等文书送达工作前移至诉前调解阶段。当事人在诉前调解阶段便收到了举证通知书、应诉通知书等诉讼文书材料。当调解失败移交法院立案后,集约排期与送达小组便立即进行庭审排期,大大节省当事人轮候开庭的时间,进一步压缩案件审理周期,在集约化的背景下,深汕法院最快实现了八天审结案件。
此外,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在立案庭法官的专业指导下,综合考量个案特点开展集约排期工作,确保审判法庭均衡、高效利用。截至目前,深汕法院案件办理的平均轮候周期最短14天,平均审理周期54.23天。同时,建立诉讼前端信息反馈机制,定期整理案件诉前送达情况,汇总整理各法官每月排期开庭情况并进行反馈,搭建起协同案件流转高速路。
自深汕法院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成立以来,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累计送达2521人次,庭前诉讼文书电子送达占比73.54%,累计集约排期案件540宗。
全面推行电子送达
有效破解“送达难
“你好,这里是深汕法院,您有一份诉讼材料需要签收,请问您有注册‘深圳移动微法院’平台吗?”近日,身在广州的张先生在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顺利注册了移动微法院,通过手机完成线上文书签收,免去了100多公里的来回奔波。自深汕法院全面推行电子送达以来,“一键送达”成为送达工作新常态。
据深汕法院负责集约排期送达的法官助理介绍,在传统送达的过程中,日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比如当事人外出、住址发生变动、当事人联系不上、地址送不到等情况,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审判执行工作的高效发展。
为切实破解“送达难”问题,深汕法院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,依托“集约送达一体化平台”“移动微法院”等信息化平台,优先采取“移动微法院”“邮箱”“话务送达”“短信送达”等电子送达方式,方便当事人随时随地线上查收诉讼文书,实现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当事人少跑腿”,有效破解“找人难、送达难、回执难、成本高”等难题,提升办案效率、减轻当事人诉累。
深汕法院灵活安排送达方式,不断完善司法为民便民举措。
被告蔡某因金融借贷纠纷被银行起诉后,一直处于“失联”状态,干警多次拨打电话及上门了解均无果。在此情况下,深汕法院启动多手段失联修复措施,借助现代化、科技化手段与蔡某顺利取得联系,并最终顺利完成送达任务,还因此完成了双方的调解工作。
深汕法院推进现代科技与送达工作深度融合,通过多手段创新失联修复应用场景,提升被申请人的可联率,其中金融系列案可联率提升至70%左右,为送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自全面推广送达工作以来,深汕法院电子送达率为81.04%,首次电子送达成功率为99.09%。
发挥司法能动作用
赋能司法为民便民
今年5月,深汕法院干警与一案件被告联系,得知当事人是一名独居的七旬老人。沟通中,老人向干警表示其因年迈而腿脚不便、记忆力衰退,不会操作智能手机,无法自行到法院领取诉讼材料,且记不清个人身份证号码和具体住址。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,安排干警当日外出现场送达案件材料。
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协助下,法院干警最终确认老人的确切地址,将诉讼材料顺利送达到老人手中。在村委干部的见证下,法院干警现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诉讼规定,并就老人所提出的疑惑进行耐心解答。最后老人签收了诉讼文书,并连连向干警表示感谢。
在集约式送达模式下,深汕法院集约排期与送达中心兼顾高效与精准,根据个案特点和当事人具体状况,灵活安排送达方式,不断完善司法为民便民举措,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关怀与温暖。